「春翅」、「雞燉翅」同來自瀕危雙髻鯊 名稱不同易混淆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1/26 14:34

最後更新: 2017/11/26 18:11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護鯊會調查指,98%受訪市民不了解現時貿易規管,使鯊魚保育成效有限。(陳智良攝)

港人「不食翅」的意識漸強,但香港仍是全球最大的魚翅貿易城市,2016年入口魚翅高達5700噸,當中三分一屬瀕危鯊魚品種,是全球逾半鯊魚貿易的數字。香港護鯊會的調查發現,98%市民不了解貿易規管,反映貿易規管「堅離地」,促政府設立標籤制度,讓消費者得知魚翅的瀕危程度。

是次調查於本月6號至10日進行,組織委託中大以電話訪問803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,調查發現,77%市民表明不會購買瀕危魚翅產品,不過,僅1.9%市民知道香港法例規管的鯊魚品種數目,其餘91.1%市民直言不知道,顯示市民並不了解政府規管的措施。

香港入口魚翅中,有三分一屬瀕危鯊魚品種。(陳智良攝)

其中,香港的三大市場當見品種的「春翅」,2014年被列為瀕危物種後,香港市場仍消耗65噸;以每公斤市值港幣1萬2000元,65噸共值逾8億。

香港護鯊會項目統籌古偉牧指,銷售的名稱與鯊魚名稱毫無關係,以雙髻鯊(Hammerhead)為例,該品種名稱為「雙髻鯊」或「錘頭鯊」;但到海味街,銷售時則叫「春翅」;而在酒樓則稱「雞燉翅」。

調查亦顯示,有30%市民答中雙髻鯊是瀕危品種,但當問到「春翅」是否瀕危時,同一班受訪者,只有8%人答中。

古偉牧指,同一品種有不同名稱會影響市民認知,阻礙市民分辦瀕危鯊魚,市民的教育程度高低對魚翅的認知並無幫助,古偉牧擔心,長遠會成為不法商人的抗辯理由,「走私被捉到後,他們大可以講不知道春翅是瀕危品種。」

組織建議,市民可以拍下公開信內容,在社交網站打咭及「標籤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,要求政府制定更嚴謹的魚翅市場管理措施。(陳智良攝)

古偉牧建議,政府在通過《保護瀕危動植物條例》的修訂工作後,應研究本地市場的瀕危鯊魚保育政策,特別是開展鯊魚產品的標籤安排。

現時政府按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,要求12種瀕危鯊魚於出入口時申請許可證,組織認為並不足夠,在政府帶頭在所有宴會不吃魚翅之餘,仍有空間可做更多工作,減少市場消耗魚翅。

現時消費者對魚翅的資訊並不了解,古偉牧建議最低限度也要標籤應魚翅所屬品種的瀕危程度,「相信香港市民不會選擇進食瀕危動物」,亦期望標籤上註明魚翅品種名稱及來源地。

他舉例,組織發現一大型酒家,在餐牌上一菜式於5月時本來註明「海虎翅」,但到7月,組織發現,同一菜式已改成「粗針翅」。古坦言情況並不理想,「消費者可掌握的資訊愈來愈少,海虎翅即灰真鯊,其實是國際上易危的品種」,組織指已向該酒店查詢「粗針翅」是否「海虎翅」,組織指讓酒家至今仍拒絕回覆。

受規管瀕危鯊魚例子

組織又與護膚產品LUSH合作義賣,即日起市民購買「護鯊之星香氛皂」,收入全數捐助香港護鯊會的保育工作。

護鯊會與一護膚品牌合作義賣,收入全數捐給組織的保育工作。(陳智良攝)